高原献青春,薪火代代传
——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成员西藏支教纪实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深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积极动员青年志愿者参与西部地区支教工作,将志愿服务精神代代相传。该支部的党员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近四年来三次入选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让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距离中大超过三千公里的青藏高原上
念青唐古拉山默默守护着林芝大地
雅鲁藏布的江水见证着藏东南崭新的面貌
这里坐落着有四十多年历史的林芝市巴宜区中学。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党员,近四年来已有三位入选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这所山川环抱的藏区中学进行支教。他们将手中的支教接力棒代代相传,在祖国的西部热土上挥洒汗水、践行初心。

(图1,2023年林芝市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出征仪式)
从稚嫩学生到一方讲台上的支教老师
一代代中大人,一届届新传人
将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他们带着心中的热情和纯粹的使命
以己之能,将己所学传授给西部的孩子们
在巴宜区中学,这些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党员支教同学与当地孩子朝夕相处、真心相待。他们不仅要钻研教案、站好讲台、提升教学水平,也要在一份份简报和活动组织策划中发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新闻传播学子的专业本领推动当地基础教育出实效、见真章。他们更以志愿者身份,深入林芝各镇村开展和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将一个个服务项目落到实处,把一份份善心播撒到大小村庄。
关于青藏高原上的支教接力
新闻传播学院的党员同学们如是说

(图2,彭才兴为学生上英语课)
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2017级新闻本科师生党支部 彭才兴
巴宜区中学英语老师
中山大学2020年大学生“年度人物”(团队)、林芝市巴宜区优秀支教老师
“好奇心驱动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兴趣推动我们去学习知识。学生们要懂得的不止是一门语言,还要了解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我用多媒体内容丰富我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们开口读、动手写,还组织他们开展演讲比赛。课内做师生,课外交朋友,我还参与同学们的足球赛,教他们使用相机和无人机。两学期终了,我任教的班级科目平均分获得年级第二,和第一名的分差从6分缩小到2分。”
“这一年,因为这群孩子,我与林芝产生了深深的羁绊,对当地人民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人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在这一年里,我对教学的一些看法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成熟。‘上好每节课、带好每个人’,这种支教初心让我的灵魂感到充实和宁静。”
第二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2018级传播本科师生党支部 杨国纲
巴宜区中学数学老师
中山大学优秀团支部书记、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林芝市巴宜区优秀支教老师

(图3,杨国纲主持共青团学习会)
“支教最大的意义是能够作为一个榜样,走到这些藏区孩子们身边,带给他们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我们可以将自己对城市的理解、对未来的理解、对理想的理解,跟他们进行分享和交流。”
“不论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党员,还是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子,只有走进基层,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才能更好地读懂我们的国家,从而为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2019级新闻本科师生党支部 陈子河
巴宜区中学英语老师

(图4,陈子河(右一)参加支教培训)
“彭才兴学长是我支教梦的起源,我大三的时候,他正好回来做宣讲,告诉我们支教可以帮助到很多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孩子。我当时正好在上周如南老师的公益传播课,听了宣讲,心里就这样埋下了种子。”
“彭才兴学长和杨国纲学长先后来到巴宜区中学任教,课室里还贴着他们的课表。我会经常向学长们请教经验,他们会告诉我一些在当地工作、和当地群众打交道的技巧,也帮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问题。我希望在工作中可以不辜负当地师生的信任,将两代学长的支教接力棒好好传递下去。”
结语:新闻传播学院的党员同学积极投身支教事业,通过接力奉献和不断奋斗,以实际行动助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当中,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