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业的重构》在C刊发表

发布人:管理员

过去十余年,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乃至重塑着中国新闻业。以新浪、腾讯等为代表的商业门户网站,以东方网、南方网等为代表的重点新闻网站,和以人民网、南都网为代表的媒体新闻网站,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版图中的重要组成。当传统报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危机,网络新闻业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媒体市值都相当可观。伴随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扩大和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从产业结构、管理制度到生产方式,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新闻业的深层结构和整体生态。对此,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安教授与博士研究生吴涛试图从新闻业的结构(structure)、行动者(agency)的生产实践、传媒的公共性(publicity)等三个维度来总结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文章于CSSCI核心期刊《现代传播》2016年第1期上发表 。

文章指出,互联网的日益应用和普及,使中国新闻业在结构层面发生了根本性变体现在4个方面:1、互联网用户增长改变受众结构;2、互联网产业收入改造产业结构;3、互联网产权突破改变股权结构;4、互联网管制体系改变权力结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新闻生产实践的变革,呈现出生产主体从专业化到社会化、生产机构从封闭性到透明性、生产周期从周期性到循环性等变化趋势以及软性新闻主导的特点,使得在中国本就碎片化、局部呈现的新闻专业主义又面临新的重构挑战。而在新的重构过程中消解与促进、挑战与机遇因素并存,新闻业的公共性面临新的隐忧,总体上,从社会控制的新趋势和互联网新闻业的公共性角度看,值得关注的变化和趋势主要有三点:1、过度的商业控制导致专业伦理的失范;2、政治控制的内化导致自我审查的强化;3、网络舆论的极化导致公共空间的弱化。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业面临着“双重尴尬”:一方面,在传统媒体时代,专业主义的启蒙和共识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和局部的新闻专业主义又面临新的重构,而在新的重构过程中消解与促进、挑战与机遇因素并存。笔者强调,未来中国新闻业的走向,需要媒体管理者在宏观政策上有更积极的改革、机构所有者在组织制度架构中有更合理的设计,以及新闻从业者在生产实践中有更专业的追求和更理性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