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的媒体再现与科学真实比较 ——对2000-2010年间广东省内报纸的内容分析》发表

发布人:管理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所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公众对于这一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媒体是公众获取环境与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影响了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公众对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认识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媒体的形塑。基于此,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研究基地研究员林功成、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讲师李莹、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林叶爽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广东省内主要媒体自2000年至2010年来对重金属污染的报道,就媒体如何呈现重金属议题进行研究,意欲通过对媒体议程与广东省重金属污染的科学发现之间的对比,了解媒体对公众传递了何种资讯以及该资讯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发现。

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和《羊城晚报》中与重金属污染有关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分析媒体所强调的议题、报道频次等方面的变化。从新闻特征来看,报道数量逐年增加,但深度报道内容较少,且连续地对某一具体事件或议题进行追踪报道的比例较低,这说明了重金属污染议题呈现出零散报道的特点,这种零散的报道可能削弱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从报道的信源来看,政府和专家构成了最主要的来源,来自其他相关方(如造成污染的企业和遭受损害的民众)的声音在媒体上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归因方面,治理重金属污染不应将责任局限于企业,而应将政府部门都纳入进来,这种视野在媒体中是缺位的。

然而,通过将媒体再现与广东省重金属污染的科学发现比较,发现广东省内媒体对于重金属污染的议题呈现与科学真实存在较大差异。换言之,媒体并非社会真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对社会真实再次建构的产物,体现在五个方面:污染空间偏差、污染来源偏差、污染种类偏差、污染对象偏差和健康风险偏差。比如,媒体的选择性报道造成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被过度重视,从环境公平的角度上说,一些实际高风险的地区被媒体忽视的后果更加严重,这些偏远贫困地区承受着巨大的环境风险。媒体也可能过分强调了部分物品的风险等级,如零食、餐具、化妆品等。一些物品的受污染程度轻、且公众对其的接触时间短,一般不会造成健康危险。对这些物品的长期慢性摄入也不一定会对使用者造成健康的实质影响。

该成果近期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