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精英齐聚互联网智库论坛
三界精英齐聚互联网智库论坛
第二届互联网与国家治理智库论坛与会者合影
12月6日,第二届互联网与国家治理智库论坛暨《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年度报告(2015)》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举行。
论坛由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和《网络传播》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承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协办。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等出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20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智库专家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围绕“网络空间治理与舆论场调适”的会议主题,全面探讨了新常态下的网络治理之道。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致辞
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教授致辞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致辞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
胡舒立致辞
学界、业界、政界三方跨界交流,探讨互联网治理方式创新
论坛以“网络空间治理与舆论场调适”为主题,回应了社会各界对网络空间治理面临重大问题的共同关注。会议期间,学术界、网络传媒界、官方代表围绕网络空间治理、网络舆论场调适、互联网治理创新等重要议题展开探讨。
上午主题报告环节,先后有5位知名学者和业界精英发表主题演讲:有着“中国博客教父”之称的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张涛甫、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以及宏博知微创始人、CEO于霄。
“中国舆论治理三围框架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社会舆论层面,比如各位平时关注的互联网舆论应该是在这个维度上。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心态层面,我们称之为中国社会的软组织。在这个软组织之下还有社会结构的层面,即第三个层面。
新媒体正好把这三个空间、三个维度连接起来。新媒体的技术活性和对社会性的改造,造成了舆论表达的井喷、社会心态的可视化和在场化。从社会层面来讲,因为新媒体的赋权,造成了大众政治的崛起。因此,我们需要超越中国舆论治理的经验主义和短视功利主义,从更系统、更全面的三围框架关注中国舆论治理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张涛甫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我们的研究首先分析所有大事件在微博、微信和网媒上的综合数据,露出影响力前100的大事件,并把它们简单划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时政(37%)、文娱(23%)、社会(17%)、商业(13%)、科技(10%)。
基于之前整理的大量事件,我们对参与这些重大事件的意见领袖进行了提炼。自动聚类形成了以下几类鲜明的意见领袖:一类是以明星为首和草根段子手为主的阵营;一类是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的意见领袖;一类是典型的科技类的大V;一类偏财经类的公共知识分子为主;最后一类是政治倾向非常明确的意见领袖群落。
研究还分析了意见领袖的特征、社会网络、参与度、舆论场互动。例如,意见领袖呈现出中V崛起、生态分散多元的趋势;在极少数的事件上往往聚集了大量人的关注;在地域上,意见领袖主要分布在北上广这几个区域等等。”
宏博知微创始人于霄发表主题演讲
“在今天容易剑走偏锋的舆论场上,第一,我们尤其需要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对左翼、右翼、极端派形成意见的对冲。第二,党报以党的宗旨作为底气,在一些短暂性的意识形态纷扰当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第三,《人民日报》历史上的领导人,信奉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还有,由于来自于基层,《人民日报》始终提醒自己要接地气。
那么,如何治理网上的激进主义?第一,客观还原事实真相,均衡平衡听取各利益相关方声音。第二,相应打造意见共同体(如职业群体、公安群体、医生群体),把激进网友从边缘拉向主流。第三,要强调凝聚共识,《人民日报》多次强调共识的凝聚,某种程度上主流媒体能否成为今天互联网多元意见表达当中的压仓石是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矛盾的驱动和压力的驱动。最近五年里,中美之间网络问题的出现成为了矛盾最大的冲突点。预计在下一个五年,网络安全建设方面将是重点,但是未来真正的挑战不是网络安全问题,而是在网络空间主导时代,国家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能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
具体到中美来说,下一个五年对内来是关于网络能力和执政能力的问题,对外来说是中美之间到底会怎么样的问题。中美如果能够携手,那么网络空间百分之八九十的问题就解决了。中美之间目前最大的分歧在于政府决策,美国为“多利益相关方模式”,中国是“九龙治水模式”。 多利益相关方模式的核心是去政府中心化,九龙治水模式的核心是政府本身去中心化,这两者一个在发达国家、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应该是互补的模式。
从中美的冲突来看,目前主要的冲突是美国在中美网络话题里,军方情报占话语权,媒体在中间煽风点火。有关网络建设,学界、产业界和智库界层面,中美之间应当有更深入的合作。”
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发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