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参与主办首届融合媒体发展论坛
我院参与主办首届融合媒体发展论坛
走融合之路,主流媒体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移动互联网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首届媒体融合发展及投资高峰论坛昨日在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
文/羊城晚报记者陆志霖刘珊莫谨榕
图/羊城晚报记者宋金峪陈秋明
2014年是媒体融合年,为探讨和分享媒体融合中的实践,构筑跨界融合的交流合作平台,“有融为大——首届媒体融合发展及投资高峰论坛”29日在羊城创意产业园成功举办。
论坛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省新闻学会、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主任、广东省新闻学会会长刘红兵致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刘海陵主持。
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浙报集团总工程师、传媒梦工场CEO蒋纯,国家行政学院高级经济师郭全中,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施水才,ZAKER总编辑叶伟民,澎湃新闻发言人、产品总监孙翔,高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蔡锋,达晨创投广州公司总经理舒小武等10位业界精英演讲和分享,现场的300位精英在媒体、技术、资本、政策等领域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共同把脉问诊媒体融合发展。
探索者期待的发展态势
论坛主办方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作为融媒体发展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之一,一直致力于推进数字出版转型,搭建媒体融合平台,构建立体传播体系。经过多年努力,集团旗下的羊城创意产业园已成为移动互联产业和创意产业聚集的特色园区,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多家,集合了羊城晚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的一批优秀合作伙伴。
刘红兵在致辞中表示,近期羊城晚报推出专业新媒体服务时明确提出,无论提供何种应用,都必须产生最多、最好的体验,用产品接消费者的地气。
“我们坚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媒体的公信力仍将是这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我们有信心在产业融合的大潮中把握自己的核心能力,同时也找到整个行业各种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谋求一种稳定、互利的合作发展态势。”刘红兵说。
嘉宾们眼中的媒体未来
昨日的高峰论坛共分上、下两场。上半场由嘉宾进行主题演讲,下半场就用户选择、盈利模式等话题开展圆桌讨论,致力于展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观点新思路,深入探讨新媒体的资本对接。
在上半场的主题演讲中,胡泳坦言:“媒体已经发生了变化,新闻不是新闻,媒体不是媒体,记者不是记者,受众不是受众。”
科技正在颠覆各个行业,内容和技术谁更重要?施水才语出惊人:“内容是上半身,技术是下半身,不是谁为王的事情,上半身当然是核心,但是没有下半身就没有后代了。”
郭全中有着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未来媒体很难成为单独的产业形态而存在,未来的趋势就是技术、产业融合。
而以资本之手叩开媒体融合之门的浙报集团有着自己的思考。蒋纯认为,技术让人无比深刻了解到“世界是平的”,但无论什么时候,传媒的作用不可或缺,一旦转型成功,传统媒体下一波爆发是可期的。
在下半场的圆桌论坛上,蔡锋认为,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主动结合,媒体做融合要摆正心态,像鱼一样主动跳到海水中。
编辑:邬嘉宏
羊城晚报推进融合发展着重思考三个方面关系
羊城晚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办的第一家大型晚报,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做了三个方面的思考:
1、轻和重的关系。随着互联网和实体产业不断融合,以往被认为是轻产业的互联网,特别是互联网一些巨头,正在通过收购变得越来越重,成为很多实体和有形服务的载体。可见信息自身作为虚拟产业,仍然需要回到现实,与实体的服务构建相衔接。经过多年努力,羊城创意产业园入驻企业达到100多家,在这里集合了我们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优秀合作伙伴,我们自己也将在这个园区里办公和运营,我们将把这里作为集团进入互联网产业的一个基础平台和实体入口,用园区来接产业的地气,把我们的传播和其他的服务集成在园区里,这样既可以作为内容合作伙伴,把资讯嵌入到虚拟网络,也可以线下与技术、资本、创业团队进行各种探讨、合作、研发,打造轻重融合、资讯嵌入的企业,成为服务和解决方案商。
2、多和少的关系。如果我们打算提供有竞争力的内容服务,就必须解决资讯的价值,也就是说如何从大量的低密度、低价值信息的梳理和发掘中,提取少量的高密度信息。我们相信这是未来媒体进入数据产业的核心。而确定价值高低的标准,我们认为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于我们传统报业集团来说,这是非常深刻的挑战,媒体中的融合发展能不能用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之路来重新规划,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博弈。近期我们在尝试推出专业新媒体服务的时候就明确提出,无论提供何种应用,都必须产生最多、最好的体验,用产品接消费者的地气。
3、内和外的关系。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更迭和发展速度太快,如果依靠传统媒体完成自身建设,生产闭环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生产、服务的方式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平台协作,既可以是直接外包、业务定制,也可以直接投资、共同开发。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要打破内和外的介质,坚持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我们不擅长的事情,就找外部的资源、外部的服务和外部的伙伴一起做。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主任、广东省新闻学会会长刘红兵
羊晚构建立体传播体系探索媒体创新发展之道
本次论坛旨在探讨和分享媒体融合中的探索与实践,构筑跨界融合的交流合作平台,展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观点、新思路,强化媒体融合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特色,深入探讨新媒体的资本对接,从而促进新媒体与政府、行业组织、投资机构以及企业界的交流合作。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作为融媒体发展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一直致力于推进数字出版转型,搭建媒体融合平台,构建立体传播体系。本次论坛涵盖了政策、技术、资本与媒体方面的内容,搭平台、聚资源、促融合,探讨媒体创新发展破局解惑之道。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刘海陵编辑:邬嘉宏
新闻不是新闻,媒体不是媒体,记者不是记者,受众不是受众。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胡泳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变化是颠覆性的。
互联网赋予了任何人出版的能力,新闻可以不借助媒体而直接闯入公众意识。原来被动消费的受众,如今成为了内容的生产者。社交媒体重新定义了新闻,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陌生人随机分享的内容来了解世界。媒介从一种特殊的经济部门转变为一种有组织的廉价而又全球适用的分享工具。而受众变成了“授众”,反客为主,构成社区,媒介面临着从以受众为基础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
对于传统媒体转型,胡泳开出药方:一是听取年轻人的心声,抓住年轻用户;二是在所有的地方追随读者,必须拥有一套建立在读者关系上的战略;三是不是告诉公众什么是新闻,而是创造一个对话场;四是拥抱新媒体的浪潮。
传媒业竞争核心:创意为魂,技术为本,产业为载体。
——郭全中(国家行政学院高级经济师)
“为什么在中国,今年被称作媒体融合年?”郭全中分析,这既是国家战略要求,也是现实需要——截至今年6月底,我们国家互联网网民数量高达6.32亿,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
传媒业未来竞争的核心是什么?郭全中认为,“创意为魂,技术为本,产业为载体”,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在推动一个又一个的浪潮,科技打破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在此背景下,传媒业应该勇敢跨界。未来竞争的关键,是技术、产业的融合。
郭全中给媒体融合提供了思路:传统媒体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体验为王”。他建议,未来传统媒体应该成为一个智能信息服务商,依靠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找准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信息分发。
传统媒体转型两大误区:太相信品牌力量的延伸,太相信融合。
——施水才(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施水才说,互联网思维不是互联网人的专利,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他提出了传统媒体转型时的两个误区:一是太相信传统品牌的力量,传统媒体有公信力,但在互联网时代,在新产品中延伸传统品牌未必能起作用;二是太相信融合,他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真正成功的是“分化”。
他认为,媒体需要进行组织架构转型,还要从生产内容转型到提供信息服务。他认为大数据时代有三大趋势:数据成为资产、行业垂直整合、泛互联网化。媒体的未来在于数据和服务,要从以流程为中心转到以数据为中心的阶段。
世界因科技而变平,但因人文而再度波澜起伏。
——蒋纯(浙报集团总工程师、传媒梦工场CEO)
蒋纯基于对媒体行业产业链的研究和理解,为现场观众就媒体投融资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参与感”将会是未来受众为媒体买单的重要因素。用户通过参与一方面获得信息,获得新鲜的观点,还为了能够发表评论、能够去“吐槽”,“如果从文化角度来说,你很难理解‘我的滑板鞋’(注:一首网络热歌),(能让用户买单的)不一定是‘高大上’。”
他认为,在事实并不稀缺的时代,人们需要观点,这样的新媒介或者文化项目会成为很重要的投资方向。此外,他认为智能硬件和服务类项目(O2O)是非常值得媒体重视的投资方向。
最后他总结道:世界因科技而变平,但因人文而再度波澜起伏;每一条物理的链接,都需要人文的精神去连接。编辑:邬嘉宏
思维火花迸发媒体融合未来
29日,“有融为大——首届媒体融合发展及投资高峰论坛”在羊城创意产业园成功举办。论坛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省新闻学会、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主任、广东省新闻学会会长刘红兵致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刘海陵主持。10位业界精英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
圆桌对话
羊城晚报的产业融合值得期待
张志安(主持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传媒业发展的三个趋势:组织生产变成了社会生产;生产的媒介让位于生活媒介;免费售卖内容,广告付费的传统模式已经颠覆了。
媒介融合面临三个问题:行业政策变为国家政策;选择内容转型还是产业转型;选择内容为王还是价值为王。内容转型难,媒体可以用产业转型“养内容”,以“转场养转型”;媒体必须要找到有价值的用户,并且把提供的信息、新闻和服务跟用户实现连接。
以我对浙报集团的了解,他们通过产业融合,为内容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在中国的报业集团转型中比较从容的案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在文化报道上很有优势,如今开始做文化创意产业、延伸新媒体产业,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方向。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传统媒体的“二次销售”盈利模式已经被颠覆了。以内容为“王”,以做内容的影响力进行二次销售,如果还是延续这种模式,肯定会失败。
内容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提倡渠道为“王”、用户为“王”。几个方面连在一起,就是体量为“王”。为什么体量为“王”非常重要?我们传统媒体是内容供应商,我们相信内容为“王”,但我们的内容给别人用。微信里面每天晚上都弹出新闻,有多少人看?大概2亿人。我觉得传统媒体要打通自己的渠道。
孙翔(澎湃新闻发言人、产品总监)
传统媒体并不是互联网公司,如何利用体制优势去避免劣势,这才是我们最大的难题。
我个人觉得内容为“王”和用户为“王”,这本身就不矛盾。这是信息过载的时代,可能带来两种结果:普通用户接触太多无用的信息,对他来说这很痛苦。现在的情况是,信息过载了,实际上你的注意力可能只投放在更优质,或者更吸引你眼球的内容上,而且这些内容到达的渠道更便捷了。
叶伟民(ZAKER总编辑)
我从纸媒来到新公司后,学会和机器与数据做朋友。
我们是传统媒体的合作者、联盟者而非破坏者。做好用户体验永远不会过时。借用马云的话,只有用户赢、合作对象赢,最后才能自己赢。
舒小武(达晨创投广州公司总经理)
我是投资人,我最希望找到产权清晰的主体来投资。
内容为“王”也好,服务为“王”也好,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是个性的阶段,关注人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作为媒体来说,仅仅靠内容一招,可能已经不行了,既然内容不行了,那你就要重新定义。你要变得很可爱,很有亲和力,形象要改变,你的内容要比较容易地到大家的身边,这牵涉到技术、渠道、手段。
施水才(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我来广州的时候打开手机,已经出现了一条广州的宾馆推荐,我估计是航班信息被卖了,但这也不失为是大数据关联性威力的展现。
我看英超、听音乐都是付费的,这当然和一个人的消费能力有关系,但也说明,只要你真正找到用户的需求,还是会有很大的市场。掌握了用户需求,这是用户思维。
蔡锋(高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我是从互联网创业转型的先行者,从我这个角度观察互联网是全新的,一叶纵横汪洋大海,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主动的结合。媒体做融合要放下心态,要像鱼一样跳到海水里。
大家都在讨论的内容为“王”、用户为“王”,我从自己的职业生涯来看,现在移动互联网是用户体验为“王”,产品为“王”。
本版文字整理:羊城晚报记者刘珊莫谨榕本版图片:羊城晚报记者宋金峪陈秋明实习生吴梓鸿
论坛侧记
媒体融合需要一种精气神
首届媒体融合发展及投资高峰论坛昨日举办,羊城创意产业园气氛热烈。
“走进羊城创意产业园,感觉羊城晚报不像一家报社,更像是一个创业的地方。”这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的第一感觉。
对于论坛的举办,与会的嘉宾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全国媒体都在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与会嘉宾都认为,此时的传媒行业正需要一种精气神,吹响融合的号角,提振士气。
国家行政学院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表示,今年是媒体融合年,论坛的举办敏锐且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趋势,快速反应,快速执行。
浙报集团总工程师、传媒梦工场CEO蒋纯也感慨良多,“对于媒体融合,大家都有创新的举措,如今也能坐下来相互分享。不论迈出的步伐是对是错,至少我们迈出了第一步”。
“今天我听了一些互联网公司代表的观点,和他们互动交流,感触很深,”如今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传媒界知名人士范以锦表示,“我们探讨媒介融合,探讨内容为王之后什么才为王这些问题,单从一个角度出发,从一两个个体出发,问题无法解决,只有通过这种跨界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陆志霖 刘珊 莫谨榕
编辑:邬嘉宏
(原标题:首届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三界"大咖共谋媒体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