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新:互联网时代的政治文明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4-11-25
赵鼎新:互联网时代的政治文明
“我不否认国内有着‘公知’说话信口开河,教师从讲课到研究都极不认真等现象,但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来自社会,特别是来自知识分子多元甚至批评的声音?”21日晚,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主持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赵鼎新在中山大学传设院小礼堂给全场师生带来一场主题为《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的政治文明进程——百家争鸣与政治稳定》的思想盛宴。
世界大局在变化,而中国相对于90年代硬实力有了显著提高,让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信心大增,赵鼎新教授谈到。然而,其中也不乏对体制缺乏认同的知识分子。赵鼎新教授认为“声音的多样性和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从“限制公权力”“预测社会危机”“推动社会发展,语言表达丰富”“促进学术发展,思想成熟,大众判断力”以及“体现社会不同利益价值观”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同时,赵鼎新教授还举例 “周小平”“占中”“自干五”等例子,让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了解如何实现政治文明的最大保障,赢阵阵掌声和欢笑。
为了进一步解释声音多样性在“宽松的环境下能促进学术的发展,社会思想的成熟”,教授以自己在学术上的提高为例,对中国某些学术观点进行反思,提出了不是“创造性破坏”而是毛泽东时代灾难所导致的“非企及后果”为中国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指出了建立儒家社会共和国面临诸多困境。接着,教授通过“美国对伊拉克第二次战争中国内的反战运动”,“香港占中事件”以及“中国‘自干五’新近的分化”的分析,提出“声音多样性产生了利益和认同感的分化,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本月19日在乌镇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一位现场同学向赵鼎新教授提问大会上提倡的‘共治 ’中的‘治’的含义,以及如何看待近一两年网络监控较严的现象。赵鼎新教授认为世界各国政府对互联网均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如果管控过于严格,只会使互联网失去其竞争力和创新力。他认为,只有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才能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公众的理性精神以及提高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能力。
赵鼎新,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作为西方学界知名的华人学者,赵鼎新教授一直致力于社会运动的研究,其《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早在2006年就已在内地出版,反响很大。
文/周子园 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