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安教授做客华师谈网络时代的深度报道

发布人:管理员

张志安教授做客华师谈网络时代的深度报道

       4月28日晚,我院副院长张志安教授做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紫荆卓越传播讲坛”,与该校250多名“准记者”畅谈“网络时代深度报道”的话题。 

       张志安一开场就提出了一个深度报道的公式:“(人+事)×舞台→真相” , 他认为深度报道要逐渐逼近真相,需要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即“复杂的人物+可靠的事件+时空的舞台”。

张志安讲解深度报道

        张志安认为,人是深度报道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因素。如何把握人的心态是关键的——建立你认识人的方法论,在深度报道中要警惕“个体—制度”的归因逻辑,记者要先认识自己才能理解他人。他以《南方周末》记者张英采访作家时常备用的60个问题为例,强调记者如何把握报道对象的心态。 
        在报道新闻事实这一基本要素时,张志安提醒记者需要特别注意这几方面:不要合理想像当事人心理活动,慎用副词、形容词,摒弃“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还原核心现场等。 
        张志安把“舞台”看作是“时空搅拌机”,认为记者应具有宽广的时空观,既要看到时间上的纵向发展和横向比较,也要看到由人际网络、行业状况、区域生态(比较)等方面构成的空间。 
        在具体讲解了深度报道的关键词后,张志安从“偏见、常识与惯性、功利与自私、自我审查、技术和水平、惰性与盲目”等方面,分享了他对深度报道的反思,同时提出了职业记者反思的三个标准:不自我悲情、不自我神圣、不自我道德。 
        在讲座的最后,他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与在场的“准记者们”共勉:“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强调“一个记者绝对不是技匠和技工,而是一个成熟的社会观察者和思考者”。 大量的案例、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分析打动了在场的师生,讲座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据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2年设立“紫荆卓越传播讲坛”,邀请在广电、新闻、广告等专业方向有突出成就的业界精英走进大学,借助业界卓越的传播实践培养卓越的传播人才。该论坛作为选修课程被纳入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这是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探索。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

张志安与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