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专业精神?人文关怀 ——第四届新媒体学术年会在我院举行
通识教育?专业精神?人文关怀 ——第四届新媒体学术年会在我院举行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新闻教育理念需要转变,新闻实践也面临转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唐绪军,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教授Jan Servaes,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教授等四位学者依次就大传播理念下的新闻教育、新媒体时代还需不需要职业记者、信息传播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视觉时代的人文追问等话题,进行主题演讲。年会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主持。
新闻教育的核心是思想
“进入互联网时代,大传播理念是以交往和沟通为核心,从宏观层面,新闻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相联系,从微观层面,它与社会各个领域联系在一起。”
他强调,新闻教育需要全方位的变革,应注重通识教育,培养通识人才,“课程要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同时加强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要把带‘新’、‘传’字头课程压缩到40%以下。” 他又提到,互联网中信息是过剩的,思想是稀缺的,所有能力的培养,最后核心是思想的培养。
职业记者不会消失
“职业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这个行业不会消失,记者要有质疑精神。”他对职业记者进行了概括,根本任务是报道,首要职责是真实,忠诚对象是人民,本质要求是核实,工作方式是独立,监督对象是权力,服务目的是沟通。
视觉时代:用尊严对抗虚拟
“著名艺术评论家拉斯金曾说过三部书合成伟大民族的自传——艺术之书、行为之书、言论之书,我认为第四本书是图像之书。摄影开创视觉时代,摄影是民众的一种权利。”最后一个演讲嘉宾杨小彦说到,他强调了摄影对历史、社会的重要性。
同时,针对影像可能对真实世界造成的颠覆,他提出,“视觉时代,要用尊严对抗虚拟。”图像见证历史,镜头要对历史、对现实、对现场发出具有人文立场的追问,才能使现实与历史发生血肉联系,“要强调视觉时代人文追问的重要性,否则很容易掉进娱乐的泥坑里。”
在随后的互动问答环节中,四位嘉宾与在场观众共同探讨了新闻教育理念的转变,记者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治理、信息传播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媒体转型等问题。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素养是嘉宾们的共识,他们也强调,记者的专业主义精神和专业技能在新媒体时代显得更重要,媒体在新形势下应具备新的思维。而对于传统媒体面临的巨大挑战,嘉宾们认为把内容做好,做精致至关重要。
此次学术年会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建院十周年庆典活动之一,活动还包括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2013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专场报告、“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论坛、“中国新闻与纪实摄影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员聘任仪式暨理论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