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新媒体:如何让互联网科技与公益目标相结合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召开“公益传播与科技论坛”
人文新媒体:如何让互联网科技与公益目标相结合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召开“公益传播与科技论坛”
互联网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是,在互联网科技兴起的前二十年中,它主要被商业和营利领域所用。如何促进互联网科技在下一个十年中为人文理念引导,应用于广义的非营利和公共领域,服务于教育/学习、基层社会以及新闻业转型的需要,成为摆在时代面前的重大需求。
为回应这一重大需求,5月31日至6月2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联合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城举办第一届新媒体人文论坛。这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拟在未来十年陆续推出的人文新媒体系列论坛的第一届。作为“人文新媒体概念”的首倡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表示,拟在下一个十年通过新媒体人文系列论坛来推动互联网科技在人文领域的应用,推动人文理念引导下互联网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次论坛是国内第一个以“公益传播与科技”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公益科技”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领域。麻省理工学院(MIT)则是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领跑者。该所学院一直是世界传播科技革新的引领者,特别是其MIT实验室,是全球知名的创新科技的发源地,近年来,其影响力则不仅限于科学和工程科技领域,而是延伸至人文学科,在倡导应用人文哲学,培育人文科技文化,倡导科技的人文和公益应用上,该校亦走在前列。本次会议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通过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来推动“公益科技”这一新兴学科领域在中国成长的一个尝试。
论坛邀请了5位来自MIT的计算机科学、移动科技、公益传播科技、传播学和媒体研究等诸领域的著名学者参与发表演讲和研讨。其中Hal Abelson教授是一位在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多个领域中都有杰出贡献的教授,他是美国计算机学会(ACM)杰出贡献奖和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泰勒布什奖得主,也是开源软件运动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教授们介绍了MIT在人文科技与公益科技领域的经验,具体主题涉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科技的前沿理论与实践,移动科技在教育和学习领域、社区发展和搭建企业与公益组织互动平台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并探讨了前沿的理论、实践与趋势。他们并就公益如何与新媒体科技相结合、公益传播的理论和本土经验,如何促进中国的互联网科技与公益目标相结合等话题与中山大学的研究者们展开了对话。
本次论坛同时也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十周年系列活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发表了“新媒体探索的十年”为题的主题演讲。在回顾传播与设计学院自2003年成立以来十年的发展历程,胡舒立认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在建院之初就有着包含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和艺术设计学的开放的学术框架,多学科融合的架构,这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探索发展与新媒体时代更加契合的学科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胡舒立也坦言这十年的探索之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困惑和曲折。这一曲折的探索过程恰恰折射了互联网科技迅速改变传播环境给各行各业包括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胡舒立认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是一个新兴的学院,但是这种新兴恰好赋予它年轻的活力,使得它得以在今天这个社会转型和科技飞跃的时代探索出一条新兴的发展道路。胡舒立的演讲也谈到互联网科技应该应用于新闻业成长这一大的公益目标。她说,媒体是产业,但却是一个特殊的肩负着社会责任和公益目标产业,然而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却对支撑媒体公益目标的产业基础构成了巨大挑战,尽管新闻媒体也在努力地实现数字化转型,但转型的过程和速度远远比不上其产业流失的速度,这使得不少媒体在商业压力下做出妥协,减低了对公益目标的追求;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更迅速地流向一些具有短期利润却并不履行高度的公益目标的行业或领域,这使得能够致力于大公益的高质量的公共言论空间难以在中国成长。胡舒立坦言,如何促进互联网科技应用于新闻媒体领域,帮助中国实现新闻业的转型,建立起一个理性和稳健的舆论平台,这是她寄希望的互联网科技的公益目标。
本次论坛也是一次文理融合的创新尝试,深化和体现了中山大学在文理融合之学科建设上的探索。中山大学近来年致力于提倡和促进文理融合,重视文科与理科协同发展的道路。本次会议中山大学的两个主办单位(传播与设计学院和软件学院)分属传统意义的“文科”和“理科”,文科院系与理科院系合作主办会议,在今天中国大学中尚属创新。由于传统的学科建制分化,长期以来,不仅跨学科的发展存在困难,更不用说文科和理科之间的跨界对话和发展了。然而新兴科技的发展则呼吁跨学科和跨领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和软件学院组织本次文理融合属性的论坛,成为了这一趋势的积极响应者。
本次会议还展示了各校近年来研发的公益科技作品和软件工具。这些作品的开发都立足于高校,借助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优势,具有明确的公益目标,充分体现了人文新媒体的理念。在会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和软件学院两院共同开发的《公益协同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果颇为引人注目。该课程由中山大学的传播与设计学院与软件学院合作,是对MIT同名课程的引进,充分体现了文理融合的精神,致力于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携手为公益而设计。该课程现在分别由一位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教师和一位软件学院的教师共同开设,学生也分别来自两院,在授课方式上都进行了创新。
本次会议让MIT和中山大学两校的公益传播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们进行了较充分的对话和交流,这将有助于促进两校在相关学术机构间建立更为常规化的合作关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并表示,未来将陆续与国际知名学校合作,将世界先进的人文新媒体的学术探讨和教学经验引进到中国来。
本次论坛也超越了传统学术会议之“象牙塔”属性,力图促进跨界对话。与会者包括从事新闻传播、计算机科学和媒体设计学的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一线的新闻记者编辑、公益组织的领导者以及来自互联网产业和科技开发的专业科技人才等,这种跨界的对话对于在中国培育具有人文和公益取向的科技文化将具有积极意义。会议的主办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系教授同时也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的王瑾说,“唯有敞开学科大门,促进人文和科技在实践的场景中相碰撞相交流,以人文视野引导科研走向、以科技思维丰富学人之前瞻力,双方携手才能共创‘公益传播’和科技相结合的文化与实践,造福社会,催生国内公益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