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人生,原来如此——记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

发布人:管理员

自在人生,原来如此——记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

这是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轻轻地推开房门,你会看到一个与想象完全不同的小世界!屋子两边装置着与与天花等高、与墙壁等长的多层钢固木板,一个简易而实用的书架豁然呈现在眼前,书架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设计学、美术学、建筑学的等数百本杂志图册,还有散放着的各式理论书籍。如此狭窄的空间,我看到的却不是拥挤,不是凌乱,而是洒脱随性的摆放方式和独具匠心的空间感。

如此精心的摆设和对空间的合理利用,一定是一个有着独特设计视角并且诗意般生活着的人。没错,他就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的教授冯原,一个有着视觉艺术的知识体系、建筑学的理性养分和独特的空间设计创意的人。

出生于1964年的冯原,从小生活在有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般醉人景致的广西桂林。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建筑学博士、文化批评学者、空间设计师、艺术家。2011119日,18所中国名校的20门公开课被教育部通过网络打包展示,点击量直线飙升,被网友们称为是校园版的百家讲坛。而冯原老师的《视觉文化批评》课程即为这20门精品课程之一,一时成为学界里关注的焦点。

路漫漫其修远

性情随和的大学老师,卓有成就的设计师,严谨犀利的文化批评学者,率真从容的玩家,单车旅行的爱好者……当这些不同的身份和爱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便一个饱满而丰富的人。

罗素曾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苦难的同情,是只陪我一生的三大情感。少年时候的冯原就对知识产生了无限向往。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冯原很幸运地成为恢复中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并且顺利进入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读书,从此开始了自己漫漫的求知之路。那时候的冯原,即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0年,冯原高中毕业,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广州美术学院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起跳平台。

80年代初期,我国在教育体制上仍采用国家计划制,在招生数量上都是依计划而定。当时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面向全国5个省份招生招收了10名美术生,而冯原既是其中的一名。广州,在那时的冯原眼里,是求知的地方,是一个外面的世界,更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

78年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有所松动,整个社会也开始在这种开放体制下逐渐活跃起来,这不仅包括经济的松动,也包括对文化压抑的松动。四年的大学生活,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为冯原美术基础的打造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84年大学毕业后,由于对当时刚刚活跃起来的社会把握不定,选择在学校当老师成了冯原的最终选择。他选择了在广东肇庆师范专科学院当一名美术老师,在相对活泼生气的校园环境中,教与学的结合让他从此与教师这一职位产生了不解之缘。

敢想敢做,与年轻有关

在肇庆师范专科学校的日子,对于冯原来说,那里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发现自我的所在。传道解惑的同时,冯原也发现自己并不满足于仅有的知识和学识。于是,1987年,在美术系工作了三年之后,他选择了在大学母校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继续读研究生,以满足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艺术问题的深层探索。

90年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社会进入了活跃的转型时期。已经成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的冯原从外界的活跃中看到了社会的新鲜与奇特,于是,一个新的念头在他的头脑里生根发芽----创办时代画廊!

我当时就是想着创办画廊是件很新鲜的事儿,所以自己尝试一下。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决定,此刻的冯原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状态,思维活跃,追求新奇,敢想敢做!

从此,他也许成为了广州美术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主动下海的人,并在90年代初期这个全中国还基本没有画廊业的情况下,尝试去开创出集开办画展、出版画册和代理艺术家为一体的新型画廊,在此之前,冯原曾参观和考查过香港的画廊业,感受到了不同体制之中艺术文化在商业或政治中的不同表达。但后来,由于兴趣的转变,冯原却把已渐成规模的画廊出让给别人,自己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

大概是96年到97年左右,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经营本身,而只是对经营中的创意和策划部分有着极大的兴趣。”30出头的冯原,在创办画廊的摸爬滚打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并且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的自己。

拉丁美洲有这么一句谚语,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在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之后,冯原知道了自己心中依然对艺术有着强烈的渴望。于是,在一番思虑之后,他确定了自己新的奋斗目标-----读博。在综合兴趣爱好,专业背景以及家庭原因之后,冯原选择了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开始自己的读博生涯。读博期间,他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将全部的精力用于阅读和专业的学习。

那是一段悠哉的读书岁月。时隔多年,当谈到自己的读博经历时,冯原的眼神中充满了怀念。是的,总有一些日子,会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与难忘的感触,这感触,深藏于岁月深处。当某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我们再次忆起的时候,那些记忆便会如此鲜活地重现,并且带着诗意般细腻的光芒。

人生有很多台阶可供跨越

在美院的土壤里建立了艺术认知体系、在华南理工建筑系吸收了工科的理性养分、后来又在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成功实现了个人转型,这种成长轨迹对于冯原来说,无疑是其人生中最华丽也最宝贵的经历。对此,冯原表示,人生有很多台阶可供跨越,跨越之后你才会发现这种跨越对于整个漫漫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美院,我所建立起来的是对艺术的感知和把握,而我的做法,是把这种感知和把握从纯艺术创作拉向了文化解释的层面上,这样,我想我并不同于美院的艺术家;同样,从建筑系的务实和严谨之中吸收的养份,与艺术感知相结合,也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这样我也不同于建筑师。来到中大后,冯原试图把自己已有的美术背景和建筑知识加以融合创新,找到其完美的结合点,这种结合不止是在不同专业知识之间寻找契合点,更是一种跨越学科边界,寻求知识融合的尝试。

他表示,建筑学虽然迷人但还不是自己最终的追求,自己更希望将艺术和建筑共同拉进到一个更多元的理论框架中,在学科的游弋中找到更多创新的新鲜感和刺激性。

也正是这种敢于尝试、善于推陈出新的思维方式使得冯原在大学这个教学平台上能够巧妙穿梭于已有知识体系与教学任务中,并且找到二者的最佳契合点。我们似乎想象出,面带微笑自信满满的他站在讲台上,用着艺术的语言解析着各种视觉文化时的神采飞扬。这才是真正的冯原,有着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更有着一种诗人般浪漫的气质!

相见恨晚,为快乐而快乐

在谈起自己读博期间的那段岁月时,冯原说起了与杨小彦老师金兰之交的故事。杨小彦,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兼副院长。读博期间,两人同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读书。

我们俩当时都热衷于讨论自己关注的世界和知识,对文学和艺术都有着强烈的热爱,再加上共同的美术背景,我们更快就成了学习和生活中的知己,当时真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说道这儿,冯原补充道,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这么多年以来和杨老师之间往来的所有邮件呢。这些信件,是对那段青葱岁月的记录,更是对这份珍贵难得的友谊的见证!

与杨小彦老师刚到中山大学时,正值传播与设计学院创立之际。当时,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刚一年,基本架构已成,正缺乏骨干教师。而冯原扎实的专业背景和在设计上的实践背景,让他无疑成为这个平台上最为合适的人选。于是,被搁置了几年的教师职业再一次被他拿了起来。而冯原之所以选择在中大落脚,也是有着充分的原因和理由的。中大作为全国综合性大学,是个卧虎藏龙之地,进入人才济济的中大确实是需要实实在在的真本事,这对他来说,既是挑战的兴趣,也是一个考验;此外,由于他在创办画廊、设计公司等下海的过程中经历过许多物质性追求,游弋于社会空间与大学空间的冯原反而对物质世界没有太多功利的想法,只有艺术和教学才真正成为他关心的事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那个时候的我对物质世界已经没有幻觉,因而能够专心治学,追求知识。

刚过不惑之年的我们,进入到一个如此年轻的学院,也许正因为学院初创不久,我们才敢大胆地在教学上做出各种尝试,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这样的教学与合作,对我和小彦老师来说,是快乐的。这种快乐,不是功利的或物质的,而只是单纯的为了快乐而快乐!

视觉教育应该破除神秘

每一代人都是一面镜子。谈起自己的《视觉文化批评》这一课程时,冯原如此总结道。结合自己的上课经验和观察发现,冯原认为,相对于60后和70后,8090后的孩子在视觉认识上有着更加敏锐的辨别力和观察力,这与当前整个社会进入视觉时代这一环境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