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11年(下)学术午餐会简讯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11年(下)学术午餐会简讯
2011年10月17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邱林川副教授做客我院本学期第1次学术午餐会,向青年教师及博士生做了题为“从苹果、富士康看公益传播”的讲座,20余名青年教师及博士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学术午餐会由我院青年学者曾繁旭副教授主持。邱林川老师先阐明了本次讨论的主旨,即希望从建构学术想像力的角度,以公益传播为例,为“传播学中国化”这一持续探讨多年的问题寻找答案。他认为,近年来国际上多有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但是这些讨论多发生在传播学之外,我们的传播学者在这些讨论中是失声的,邱林川希望能从“公益传播”这一方向入手,呼应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争论。
至于苹果和富士康,则是邱探讨公益传播的一个切入点。邱表示,公益传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技术文化方面的探讨,找到有效推动社会变迁的工具或者途径。因此,邱林川所在的学术团体在公益传播方面的研究,是深入观察富士康公司的生产环节和劳工状况,从事媒体行动的研究。
关于公益传播问题,邱林川老师提出以下几点:1、学术反思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起与新媒体生态体系相适应的公益传播新文化,持续关注的是行动,公益传播的重点是行动传播学; 2、关于大学究竟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的争论,不仅存在于传播学,也存在于各种其他学科。公益传播在批判反思之外,希望能打破传统思维,做象牙塔里的服务站;3、公益传播研究培育的不光是学术的,也是实务的。社会变迁是很难的,因此做公益传播研究是培育新文化的DNA,使得有更大范围的参与;4,苹果本身是从反叛开始的,最后却DNA异变,成为自己反对的东西。象牙塔里的研究是否有可能变成自己的反面?
邱老师报告完后,青年老师们围绕公益传播的话题展开交流和探讨。院长助理张志安副教授针对报告中的个案提出公益传播与社会运动如何区分的困惑,表达了对做公益传播研究与大学的学术研究体制可能发生冲突的担忧。邱则表示对于公益传播来说,行动可能更为重要,行动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大学体制层面,则应该尽可能容纳、鼓励老师们生产出不同的学术产品。
曾繁旭老师则关注劳工与媒体互动的区域性特征及其理论脉络问题。邱林川提出,在实证观察中区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但另一个趋势则是各个地区在新技术环境下的趋同。至于理论对接的问题,邱认为,这个研究是先有行动,再挑选理论进行对话。
邓理峰老师提出全球资本主义时代里的劳工政治与消费政治的话题,认为在跨国资本主义时代,劳工/工会政治对资本的制约能力有所衰退,但与此同时,表现为消费者抵制的消费政治有可能成为平衡跨国企业权力的新社会力量。对于没有终端消费者的代工企业富士康问题,劳工抵制与劳工政治可能更有助于推动企业发生改变;而对于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苹果公司这类跨国企业的制衡,则消费政治或许可以发挥一定作用。邱则认为公益传播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尝试,更是行动上的尝试,例如其所在的学术团队即利用苹果自带的Imovie去制作与富士康劳工问题的视频,与苹果的技术文化相接轨,更加曾经制作了以富士康为主题的Iphone游戏,虽然游戏上线一天之后即被苹果商店删除,但这种尝试既是一种创新,也是具有打破边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