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传播研究所成立仪式暨公益传播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公益传播研究所成立仪式暨公益传播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日前,公益传播研究所成立仪式暨公益传播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举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主任王瑾教授获聘首任所长,副所长为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朱建刚教授、我院副院长张宁副教授以及院长助理、新闻系主任李艳红副教授。当日的活动包括王瑾教授的主旨演讲和众多公益传播学界和相关业内人士参与的研讨会。
500媒体人合力推动
致力于解决贫困地区学生在校午餐问题的“免费午餐”计划执行三个月来,已为28间小学筹集午餐资金超过1200万元,其发起人、《凤凰周刊》公益部主任邓飞毫不讳言他在微博这一新媒体传播工具运用上取得的成功。他在“公益传播的中国实践及前景”专题研讨会中,分享了“免费午餐”计划的传播策略,并表示微博是个“天然的磁场”,志愿者要谨慎发布。
当时身为《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的邓飞尽管是以个人身份发起“免费午餐”计划,但也从未对任何人隐去其在传统媒体机构内的身份,因为这意味着公信力和影响力“如果我不是做了10年调查记者,我不敢想象人们会相信我。”邓飞说。
“免费午餐”始发于作为新媒体的微博,但邓飞却一直将传统媒体视作他的“基本盘”。曾做过10年调查记者的邓飞长期管理着一个由500名调查记者、网络编辑组成的QQ群,这500名媒体人及其背后巨大的媒体资源便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免费午餐”计划在贵州、河南、湖南、广东等多个省份的铺开,每到一个省份,邓飞都会凭借其媒体资源与当地一家媒体结成合作关系,这家媒体不仅负责详尽报道“免费午餐”在当地的执行情况,还要负责寻找存在午餐需求的学校,并履行部分监督责任。
邓飞介绍,一开始“免费午餐”几乎复制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路径:由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人发起→公众关注→名人推动→资助人支持→更多人关注和投入。但到中后期,“微博拍卖”这一形式的出现给“免费午餐”的微博生存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一个提议并发起拍卖者来自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拍品是一只水晶老鼠。
“微博拍卖的想法是一个创举。微博时刻在刷新,一条微博可能10分钟后就沉没了,但拍卖让‘免费午餐’的议题一直保持在那里,在较长的时间内占据着‘意见领袖’的位置,不断重复的同时不断更新。”邓飞说。
互联网催生“人人可公益”
在“新媒体与公益传播”专题研讨会中,我院公益传播研究所所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主任先王瑾教授认为,“免费午餐”是一个极佳的对 “人人可公益”理念的再一次强有力的证实。在国外,像邓飞这样的热心公益的个人,被称之为自由代理人,“他们是新媒体运用的佼佼者,而且有庞大的网络,个人的行动能激发起强大的网络效应。”
王瑾说,新公益不光是引进互联网技术的公益,而且是每一个公益事业的参与主体———NGO、基金会、政府、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媒体、自由代理人、软件设计人员与学界——— 打破彼此之间的界限,发展出的一条互动的“生态链”或者说“联合体”。
“目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人人可传播、人人可公益’的环境,新媒体是一个很重要的催化剂,新媒体与新的传播科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弱势群体与公益事业提供一条崭新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王瑾说,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老百姓对信息透明化的需求将更加强烈,大家参与社区建设与回馈社会的愿望也跟着加速,学者们更应该探讨在这样的新的传播语境中公益事业发展的前景,于是“公益+传播”这个理念就诞生了。目前,中国跨界的公益事业的生态链已经形成,接下来是如何避免重复建设。“比方说,很多单位,政府慈善部门、互联网公司、基金会领域、草根组织,都在做数据库的整理,搭建各种互联网的平台,相互之间如何有效合作是一个挑战。”王瑾认为。
消息来源: 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19/c25408-100431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