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院长杨小彦出席广州日报《新闻蓝页》举办五周年研讨会

发布人:管理员

副院长杨小彦出席广州日报《新闻蓝页》举办五周年研讨会

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梁启超取培植万木、培养栋梁之才之意在此兴办学堂,碌灰筒瓦,历百年其风犹在。

527日下午,由广州日报社机动部主办的《新闻蓝页》五周年专家研讨会在万木草堂举行,来自广东传媒学界的代表与热心读者一起为《新闻蓝页》建言献策,共论网络时代下的深度报道发展趋势与应对之策。

在深度报道的广阔天地上,《新闻蓝页》已经闯出了独特的报道模式。在专家看来,这是一种市场化党报深度报道模式,亦是广日风格的深度报道模式。

2006年到2011年的初夏,上路五年。《新闻蓝页》走过了广州日报深度报道的第一个5年发展计划,一支承担深度报道、重大突发新闻报道的采编队伍正在成熟。

研讨会上,广州日报社副总编辑肖卫中首先回顾了《新闻蓝页》的五年探索。这是专为打造深度报道创办的高端版面,每年约200期,5年共1000多期。在厚报时代,在日报竞争日益激烈、常规报道日益同质化趋势下,打造深度报道意在提升新闻品质与竞争力。

在信息时代,我们利用网络传播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五年来,《新闻蓝页》作出了不少优秀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大大提升了报纸的竞争力。

而对于5年前入行、与《新闻蓝页》一起成长的记者李颖而言,深度报道留下更多的是感性回忆。我们的深度报道很厚道:没有刻意地突出阴暗,我们追求光明,事实上,在采访中时有因我们的报道而在绝望时曙光乍现的喜剧发生;我们强调专业,就像法律人士恪守程序正义。一篇好的新闻是可以写出人性的光辉的。

五年回眸:走出自己的路

探索五年,广州日报《新闻蓝页》在传媒学者眼中演绎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正面引导或反面警示都能产生积极影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郭光华教授对《新闻蓝页》探索非刻意揭丑型的中性报道称赞有加;省社科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郑奋明则关注《新闻蓝页》选题的公共价值:好的深度报道总能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的不合理,一个好的有意义的作品,胜过千百部不痛不痒的作品。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教授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维持一张报纸的质量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时事评论,一是深度报道。广州日报在深度报道上做出努力,值得赞许;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张晋升教授眼中,《新闻蓝页》充分发挥了日报报道形态多样化、发表时机相对灵活的优势
《新闻蓝页》有自身的特殊性,必须走出自己的路——市场化党报的深度报道模式。广州大学新闻学院田秋生教授如此说;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首程教授认为深度报道应当顺应受众的阅读习惯,文章不应过长,长段落要切割

此外,参与研讨会的还有一些热心的名读者,他们是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中华孔子研究中心会长汪建国、广东职业报料人杨明伟。
胡小燕说:谢谢广州日报对我的关心,我知道这不是对我一个人,而是对我们整个群体的关爱。我希望广州日报更多地关注我们农民工维权的声音,尤其对于用工派遣问题,在积分入户以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等问题上。

机动部主任窦丰昌在研讨会总结中说:在正面宣传负面报道之间存在第三条道路,只要努力寻找认真琢磨,会发现这条道路其实相当宽阔。在这条报道的道路上,中性报道是我们主角,而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复杂多变为这种报道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性。

会后,广州日报副总编辑肖卫中为专家和到场嘉宾颁发特聘证书。广州日报一直奉行开门办报的方针,欢迎各位专家建言献策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意媒体设计系主任

人性才是今日主流内涵

深度报道是支撑一份报纸与其他报纸抗衡的看家利器。

我认为深度报道的空间要靠媒体自身打造,而共和国成立以来,新闻媒体的主流内涵也在变化。在今天的形势下,对主流的解释显得非常重要——在我看来,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媒体所坚持的主流价值观应该建立在对人性观察的基础上,以人性关怀作为其内在的方向,昭示其新闻的价值理念。

我认为,当今主流报道的内涵,可以落脚在人性上。负面报道不好做,实际上正面报道也不好做,如今已经不能轻率地表扬。

在我看来,维系深度报道质量有几个要点,离不开热点、细节、数据,以及信息源的平衡,以期达到新闻的客观性。今日做调查性报道,我认为不能太煽情。消息来源要平衡,也要有细节,人性要靠深度来表达。对于灾难性报道,记者既要感同身受,又要能离开现场进行客观报道,非常不易。

我提两个建议:一是应培养不同风格的报道;二是在微博盛行、信息阅读碎片化时代,报纸的版式还值得进一步改善。

http://news2.sysu.edu.cn/ShowArticle.aspx?ArticleID=1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