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管理案例分析大赛收官| 成功之巅,智者可攀
552个小时的思考与奋笔疾书
37个小组各显神通
用时间和精力凝结成了一份份详尽的报告
历经了无数次的案例修改后
终于在今日
迎来了激动人心的结果
2018年12月21日上午,“第一届中山大学传播管理案例分析大赛”颁奖活动在传设院楼301隆重举行。本次比赛非常荣幸地邀请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公共宣传总监林洪浩老师、传播与设计学院钟智锦老师、陶建杰老师、张宁老师、周懿瑾老师、白玫佳黛老师以及邓理峰老师出席颁奖活动。
本次大赛总计收到了37个小组的37件参赛作品,总计有将近200位同学参赛。每件参赛作品都由3位匿评老师做出评分,并取平均分为每项作品的最终成绩,并据此排序,得到本次大赛最终获奖的作品。经过15位匿评老师的通讯评审,最终有18件入围并获得奖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
据赛事负责老师介绍,奖项数量的设置,遵循了奖励优秀和培育兴趣的原则。今年是第一次举办该赛事,参赛同学主要来自于传播与设计学院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但也吸引了一部分校内其他院系同学参赛。基于本次大赛的案例作品,赛事负责老师将会督促参赛同学根据老师们的辅导意见来做进一步修改,并在2019年1月集册编制一本教学案例参考(电子书)。届时将与大家共享本次大赛的优秀案例。

颁奖活动开场,钟智锦副院长为大赛颁奖活动致辞。“有创意、有责任、有成果”,智锦老师用这三个词,十分简明地概括了对这次比赛的看法。“有创意”是因为这次传播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不同于往常的教改项目,创新了教改项目的形式,增添了新意与活力。“有责任”是因为感受到作为赛事发起人的邓理峰老师,他力图通过贯通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理性表达和研究决策能力。“有成果”则是在本次赛事中,看到了同学们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当下中国重要社会问题的公共精神与家国情怀,并完成了不少质量不错的、可以用于公共传播案例教学的参考案例。
智锦老师高度肯定了本次大赛举办的初衷与意义,并倡导同学要理性地参与公共讨论,继续保持关注重大社会问题的情怀,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钟智锦老师致辞
陶建杰副院长随后也同样为本次传播案例分析大赛做了细致和认真的点评。陶老师表示在本次比赛中,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看到了在案例中体现出的社会关怀,更赞扬了同学们案例分析的能力和水平。陶老师对本次比赛寄予厚望,他表示,“产出比”如此高的课外学术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也能有助于老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院应该要继续予以支持与鼓励。

陶建杰老师致辞
两位老师的致辞过后,接下来便是紧张的结果公布时刻!
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次大赛采用的是匿名评审方式,由三名评审老师分别为参赛案例打分,最后取平均分作为最后排名成绩。本次大赛的评选主要考察三个项目:1. 选题方面问题意识是否足够清晰;2. 写作方面案例故事讲述水平;3. 分析方面研究判断能力。综合三项得分给出成绩。
获奖名单
一等奖
①穿越泉港“毒雾”——从政府风险沟通看泉港碳九泄露舆情
陈晓燕、戴榕伶
②“浪”尖上的“十四家高档酒店”:新浪微博“高档酒店卫生乱象事件”传播效果
胡麟薇、兰凡、刘梦恬、陈菁菁、谢淑云
③联想5G标准投票争议事件案例分析
沈爰孝、邵乐蓉、王棉棉、何雨轩、李欣桐
二等奖
①从民族主义、危机传播管理事实-价值理论看意大利品牌Dolce & Gabbana“辱华”事件
潘曼琪、王惠玲
②“捞”得住的危机——社会表演视角下的海底捞老鼠门事件分析
寇智暄、符伦瑞、潘乐生、袁聪医、茆妍
③何以辱华:网民如何推动企业危机生成?——以DG事件为例
高洁
④万豪酒店涉嫌背书台独案例
夏思梦、孔健威、邹岢、张剑波
⑤核电科普活动中的积极情感培育
游宇霞、易华、徐子惠、姚尧
三等奖
①互联网新闻与信息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今日头条案例分析
刘雨欣、许梓滢、王伊平、张源真、李云朵、许洁
②基于SCCT模型对政府危机情境及修复策略的分析——以“泉港碳九泄露事件”为例
胡诚、黄盈佳、苏丽敏、吴叔瑾
③三星爆炸门事件中的危机升级——利益相关者理论
罗嘉娴、廖朗星、何雨欣、林萍、黄嘉雯、葛钰
④2018长春长生疫苗事件:风险感知、行为响应、信任重构
林晶珂、廖小欧、李慧芳、黎晓晗、马鑫
⑤新零售模式的传播管理之道——以盒马鲜生为例
温佳红、吴启慧
⑥后真相语境下反转新闻舆论机制研究——以“菲妥妥”事件为例
巫金林、刘志航
⑦2018川航遇险事件案例分析
吕露、吴越、李婉莹、欧阳黔、任蔚、韩笑
⑧非市场制度环境塑造企业市场空间——以85度C为例
冯倚珊、洪盈、冯敏仪
⑨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今日头条CEO致歉事件研究
雷丽竹、吕采薇、蒲静怡
⑩鸿茅药酒——谭秦东事件始末:透视企业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谢锦莹、杨柳青、余美玲、冼栩晴、江浩、廖璧如
钟智锦老师、陶建杰老师、张宁老师、林洪浩老师和周懿瑾老师都上台为同学们颁奖。

一等奖获奖小组与老师合影留念

二等奖获奖小组与老师合影留念

三等奖获奖小组与老师合影留念
半个多月以来的辛勤付出,回报的当然不仅仅是名次上的奖励,还有老师宝贵的辅导和点评!最后的总结辅导环节,由专业老师为参赛队伍进行辅导,帮助了同学改进案例写作,提高案例分析的能力。

林洪浩老师在细致地为同学们点评案例同时,也提出了思考:如何才能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有效的传播?除此之外,林老师还提醒同学们在分析企业或者组织的公共沟通策略时,要更多地反思问题的本质,并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案例中有更多深度的思考。

张宁老师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向同学们解释如何做一个好的案例分析,并提醒同学们需要对分析的角度进行定位,用理论的“有色眼镜”去分析案例。张宁老师还鼓励同学多提高自己的研判能力、分析能力、提炼能力,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周懿瑾老师表示同学们对新的信息都有非常强的敏感度,信息搜索能力也很强,但是同学们还需要加强与理论对话,形成“有视角”的判断,才能一以贯之地写出好的案例分析。

白玫佳黛老师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认为部分案例分析在研究问题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同学们需要提高对案例重组分析,以及逻辑梳理的能力。陶建杰老师认为,同学们不能只梳理事实本身,而深化思考。

邓理峰老师最后总结了各位老师们的点评,他将案例分析所需要的三大能力做出了概括:一是书面表达能力,同学们需要学会将有助于人们理解案例意义的背景铺垫好,并把事件过程讲透、讲明白,使之成为一个“好故事”。二是研究分析能力,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同学们需要与理论对话,站好一个角度去做更有深度的判断。三是研究方法的使用,重视一手资料以及寻找合适的探究路径。
“这次赛事比荣誉更重要的,是希望能让同学们能通过参赛来长进在书面表达和研究分析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找到自己的差距,找到值得去提高的地方。”邓理峰老师在最后表达了这一赛事的初衷与感想。

“参加这次案例分析大赛,我们对事件了解得更深入了。但是今天听完老师们的点评之后,我们发现案例中还是存在不少缺陷。我们需要超脱案例表面的东西,从更深层次去探讨问题,更多地从理论的视角去增加深度,但我们现在做的远远不够。”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的小组成员沈爰孝同学说道,“很庆幸有这次比赛,能让我们验证自己,修正自己和完善自己。”

部分评委老师与获奖小组成员合照留念
2016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夏思梦同学担任了颁奖活动的主持人。大赛总主管是2018级研究生郑文珊同学,2016级的刘雨欣、余美玲、张源真、李婉莹同学作为会务组成员,为大赛的顺利完成做了大量工作。
最后,2018年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传播案例分析大赛到此结束了,在这里再次祝贺获奖的同学们,同时也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活动的支持与帮助,我们明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