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张志安教授等人参加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论坛
10月25日上午,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论坛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环球资源厅举行。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作主题发言,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会长胡钰教授主持。

胡钰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目前存在理论和实践背离的问题,亟须“返本开新”,要抓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源,结合中国和时代的新情况,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新鲜的新闻舆论现象、指导创新的新闻舆论工作。在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创新和科研创新同等重要,以此次论坛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靖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视角的技术批判理论”,指出“技术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在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产生了复杂的相互渗透的过程,人们对科学的态度也逐渐从早期的浪漫而启蒙的追求,逐渐演变为对后者的困惑和质疑。吴靖认为,马克思主义传统在技术批判的社会理论中起着核心角色作用,前者支持进步、讨论技术路线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强调实践,并且支持民主的技术系统。要在实践中实现民主的技术,就要回到主奴辩证法以及人的解放问题上,许多当代的技术与政治议题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予以回应。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教授围绕“报纸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这一论断展开分享。他从列宁时期“办报-建党”的历史语境出发,介绍了列宁这一表述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党报理论产生的影响。他指出,列宁发表在《火星报》的这一论断更强调报纸的“组织”作用,即克服组织的分散状态,建立思想和组织上的联系,其实质在于“建立联系”本身。针对如今党报面临的自由主义与互联网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邓绍根认为,要坚持党媒姓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树立鲜明的价值取向,同时推动理念创新,主动适应变革,重建关系思维。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认为“新闻”的边界已然被拓展,并泛化为一种公共传播活动,因此“公共传播教育如何贯彻马新观”已成为重要话题。他从“用时间消灭空间”、“有机的报刊运动”、“一般的事实”与“根据事实描述事实”等基本原理出发,张志安对公共传播教育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了再阐释,他认为,应当以网络社会为语境,以公共传播案例为切入,以多元行动者参与的公共传播实践为对象,以培养公共传播和对话理性为追求,在“作为实践的传播”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君超教授围绕“媒体融合语境下的马新观教学:瓶颈与创新”展开讨论。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对新闻事件的顶层设计,教材良多,理论框架基本明确,但在马新观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却存在着效果不佳的问题。针对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活力的问题,王君超认为,马新观必须能阐释当代,能结合全球化语境和媒体融合背景,同时必须解决实际问题,直面质疑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要在对比教学、案例教学、课题式解决方案和实践教学四种方法上加以创新,展现出马新观阐释和回应当代问题的理论活力。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马新观教学团队负责人詹小美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形式生产”,从教育本身作为人的生产的文化形式出发,介绍了课堂教育、活动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形式生产。她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式生产应当注意使用史论结合的阐释方式,采用查考一体的论证结构,运用语图互文的叙事方法,并以《新莱茵报》恩格斯民族解放理论报刊话语实践为例,阐释了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底色与新闻实践相链接的形式生产的具体内涵。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陶建杰教授围绕“新闻教育、媒体实习与新闻学子马新观的关系”分享了他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通过对新闻学子校内新闻教育、校外媒体实习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现状量化分析,他指出,新闻教育对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具有重要的正向作用,尽管当下新闻教育尚存种种不足,但对学生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内的专业理念、专业素养的发育形成,新闻教育的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系主任龚彦方副教授以“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表达”为题,指出随着我国当前面临深入改革的转型时期,新闻表达同样也在转型,从最初通过报道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架桥搭路,转变为传统媒体制造较之于新媒体的“公信力比较优势”,再到新闻智库化综合类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龚彦方认为,思政教育与新闻专业课程的结合同样需要借鉴这一方法,要以政府和公众的“双重视角”建立客观、理性、专业的报道,并且积极推进新闻融合与内容形式创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副教授结合教学管理工作,重点讨论了“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理论教育的挑战和思考”。他从新闻传播教育面对的时代变化出发,指出了新闻理论教育目前存在的四点问题,包括职业共识形成的内卷、技术发展带来的熵增、全球化冲突带来的极化以及全球创新语境下的无助。针对新闻理论教育的定位,周庆安认为,新闻理论教育逐渐从定义新闻活动伦理规范的职业教育,变成了职业和社会的关系的认知,再进一步到职业和现代性的关系,最后必然要重新对新闻职业进行定义,完成从“怯魅”到“返魅”的过程。对于如何避免内卷、构建耗散,他认为,新闻理论教育应当以叙事为本,巩固人文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多元化的职业与社会关系阐释,回应技术带来的现代性变革,同时要明确新闻理论教育的中国特色。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虞鑫助理教授围绕“马新观教学研究的专业化与大众化”展开分享。他指出,马新观的内涵正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关于新闻的论述,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新闻观”的定语,更是“新闻观”的前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当代全球新闻语境下的具体议题的阐释,虞鑫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当在内核上更专业化,使得马新观研究在理论建构上更加完型,并且在外延上更大众化,使得马新观教学在解释社会上更加普遍,进而构建成为面向公众的全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共同发起,在北京和广州两地轮流承办。论坛旨在立足于当下的媒介环境和时代语境,直面问题和挑战,深度展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话语创新的研讨,激发马新观教育教学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等方面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