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公共传播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办
新媒体与公共传播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办
在新媒体技术进步和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转型中的中国公共关系挑战与机遇并存。12月14日,“新媒体与公共传播:本土问题,全球视野与价值追寻”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主办,传播与设计学院公共传播学系和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承办。
此次论坛适逢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创立20周年之际,邀请该领域的业界精英学者齐聚中山大学,旨在共同展望公共传播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新里程,探索新时代公共关系在凝聚社会共识和建立社会信任的历史使命。整整一天,问题的讨论,价值的追寻,凝聚成一场公共关系领域的思想碰撞。
上午九点,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301报告厅拉开序幕。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副院长张宁先后致辞。张志安院长以梦为引子,提出公关行业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非西方民主制度下的民意吸纳和舆论治理策略路径的语境转换,政府公关容易由民意调试滑向民意控制。二是价值追寻,公关污名化和不够建制的学科合法性;三是要发掘属于中国的现实问题,公共关系在新传播生态系统下的转变。预言公关未来在国家治理,凝聚共识,建立社会信任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张志安院长期待群体的智慧,与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推动公共关系向公共传播方向转型。张宁老师抛砖引玉,从公共关系的范式、方法和价值切入今日演讲主题。随后,学者们各展所长相继开始主题演讲,在《从语境的挑战谈公共关系范式转移》中,黄懿慧老师谈到将西方公共关系理论引入华人社会面临困境,从社会语境视角出发,运用个案研究,提出公共关系范式的变迁路径,从“知名度管理——媒体报道管理——认知管理——商誉管理——组织关系管理——信任管理”的转移。史安斌老师在《“千禧一代”政治传播与媒体的嬗变:以港台地区为例》则谈到,政治传播需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也不应忽视“千禧一代”这些“容易被影响的人”。也提到了政治传播是媒体逻辑和政治行动的互动与融合,以此作为理论框架,探究从“大众媒体逻辑”到“网络媒体逻辑”的媒体逻辑的嬗变以及从“集体性行动”到“连接性行动”的政治行动模式的嬗变。胡百精老师进而从《公共传播与对话理性》进行了公共传播与对话理性的知识梳理,绘制了一幅概念地图。以现代性和认同危机的五条线索,探讨对话的可能性和对话理性。陈怡如老师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之探讨》探讨公共关系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以及新兴的研究领域,梳理情境理论的发展并提出自己的议题修正。李华君老师的《中国公共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公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以及最新动态,并提出世人认识公关应该从“我与它”向“我与你”转变。李莹老师的《摇摆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对美国、中国大陆和香港三地公共关系专业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从公关职业伦理中的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传统理论出发,对公关专业依赖的伦理取向进行调查,发现文化差异对选择的影响。研究提示跨文化公关传播的实践操作需要具体分析利益相关者所处的政治、文化、法制、经济环境的因素。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和角度出发给现场的老师学生带来了一次思想的盛宴,激起思维的火花与研究激情。
下午两点半,学者们再度齐聚传播与设计学院202会议室集思广益,围绕“公共关系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定位”和“转型期媒体与企业公关的问题和对策”两大主题展开圆桌讨论。在讨论中各学者思想火花交相辉映,纵横百家,涉及公关专业存在的合法性和核心竞争力,在普遍焦躁的时代公共关系的立足点,公共关系的老师教学问题,公共关系的主体以及公益组织的公共关系等等。围绕这些问题,老师们各抒己见、展开相互交流,引起一阵阵掌声和惊叹。直到下午4点半左右,“新媒体与公共传播”研讨会才意犹未尽的落下帷幕。
各位学者相信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公共关系专业化的发展终将走出迷雾,找到自己归属和核心价值所在,重新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也期待下一次思想的碰撞与理性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