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哲学观的颠覆”——学术午餐会第19讲之“博士沙龙”

发布人:管理员

“自我哲学观的颠覆”——学术午餐会第19讲之“博士沙龙”

        博士论文的研究与写作过程,究竟是一项倍受折磨与打击的高难度任务,还是一次痛苦的自我认知与学术反省的过程?

        2014年4月18日中午,传播与设计学院“中大学术午餐会”第19讲之博士沙龙在传播与设计学院402举行。沙龙嘉宾——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翼青副教授,为老师和同学们做了题为“哲学观的颠覆:从再度发言到传播学科的奠定”,分享了博士论文的写作经验和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自我反省与提升。

        2008年,胡翼青完成了其博士论文《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然而,当他在2010年写作博士后出站报告《传播学科的奠定》期间,却发现他自己的哲学观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特别是在出站报告的后期,将自己的反思推向深入,重点探讨了《再度发言》背后的哲学思考,包括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客观存在问题,自己的研究是否陷入了“主客体二元论”与“给定实在论”的矛盾之中?主客体是否分开、“物的存在”是指“物质的存在”还是“功能的存在”,或是“意义的存在”?

        继而他提出了对传播主流话语的质疑:是谁剥夺了芝加哥学派的话语权?我们认知中主流传播学基于何种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何种权力塑造的?什么是传播学的想象力?这些问题,他在自己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传播学科的奠定》一一均做了回应。

        博士论文的研究与写作过程无疑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挑战。如何应对?胡翼青强调三个方面:首先,博士论文选题最好是自己积累良久的,应该是新鲜而有熟悉的,建立在自己的学术矿脉之上;其次,博士论文选题应当符合自己的研究兴趣,是自己擅长的研究路径;再次,选题上要注意“前人没有做过的选题未必就值得去做,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未必就有意义”。最后,胡翼青反复特别研究者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并且不断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本次博士沙龙讲座由张志安教授主持,李艳红教授、杨小彦教授、林功成讲师、贺碧霄讲师,和20多位来自院内外的博硕士生们参加了这次讲座和讨论。

(作者: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