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彦教授、冯原教授在京出席中国美术馆“被记忆”作品展

发布人:管理员

杨小彦教授、冯原教授在京出席中国美术馆“被记忆”作品展

       6月12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主办的当代著名画家陈曦“被记忆”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共展出陈曦耗时5年完成的18幅作品,展览在美术馆2、3号展厅,展期为6月11日至6月19日。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闻立鹏、詹建俊等艺术节界人士都纷纷到场祝贺。此次展览由著名学者舒可文担任策展人,我院副院长、教授、著名批评家杨小彦担任学术主持人。出席活动的还有我院创意媒体设计系冯原教授。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了中国上世纪70年代至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件以电视报道画面的方式被描绘出来。展览由18件油画及相关影像,文字三部分组成。犹如时光隧道一般的展场空间结构和舞台幕布映衬中的绘画,使得展览层次更加丰满。这18件作品甚至可以说是一件作品,它呈现了中国近四十年令人眼花缭乱的转变,也令人对“电视”这个长时间主宰我们资讯、娱乐、生活的大众传媒展开诸多的思绪。
        我院冯原教授在围绕《被记忆》的研讨会上最先抛出了“电视祭坛”符号学。以新中国的历史来看,电视作为一个“统一时空”技术普及到城市中单位一级的基层民众生活,正发生在1976年前后,那时观看电视就如同看露天电影一样是一种公共活动,“在电视的公共时空阶段里,观众与电视机的这种空间关系很像是传统社会中的祠堂或宗庙,或者说,它指涉了传统中国固有的精神空间。人们在电视机前聚合,在同一时刻聆听和观看同样的内容,这就如同族群的成员们在祠堂集合,在祖宗牌位面前获得认同和整肃。”更有趣的是,即便此后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看电视也变成貌似更私人的行动,搬到家中的电视机仍然透露出某种顶替的象征意味。为什么客厅里电视机要处于中心位置?为什么不能被任何东西所遮挡?“与族群的祠堂相类似的,家中的电视机位顶替了过去的神主牌位,电视机的符号组合,机器与家具在家中的空间位置,其实演化成了某种现代性的祭祀空间,当千家万户中的所有电视机的屏幕都在传递着‘统一时空’的信息之时,电视机内的‘统一时空’就成了神的信息。”
       电视机的机内、机外,构成一种复杂的双重镜像。一方面,机内空间,是媒体永远确定、权威、判断的“完成时”语态,机外空间则呈现出生活“未完成时”的敞开与可能;另一方面,机外的“物”尤其是电视机本身排列出极易概述的“进化”、“丰富”,荧幕内的景象之变却教人五味杂陈,难以一言以蔽之。时间与时代的超能力,于宏大与细微之处,处处显影。此次个展的主角陈曦说,她只能给未来留下这些“佐证”,却还远远没有能力来做判读与总结。“我画这些画的状态,并不是高高在上、惟我独醒的。我和所有观看者一样,身在其中,远远没有脱开这段历史的影响。”她希望自己以五年光阴描摹出的这十八张“记忆标本”,能是一份提示与引言,“当我们走到这个时候,特别需要的是每个人独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