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的融合与转型”征稿启事
“新闻业的融合与转型”征稿启事
《中国新闻业评论》第2期专题
“新闻业的融合与转型”征稿启事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全球传媒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在中国,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尤其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意义。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我们认为,中国新闻业的融合与转型研究要始终紧扣和把握三个问题:第一,这是传统媒体在经营模式经受颠覆式考验时必须探索的产业问题。因此,我们要在研究媒介融合的概念、层次和路径基础上,根据媒介融合的关键问题来切入,始终紧扣现实的矛盾、困境和挑战,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第二,这是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改革过程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对中国新闻业来说,媒介融合过程中,既有西方国家所面临的产业模式再探索的挑战,更有中国传媒的政治功能再确立的挑战,因此,它不仅是产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体制问题、政治问题,必须从新闻学与传播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第三,这是中国传媒业发展与社会转型需要兼顾多方诉求的多重利益问题。探索媒介融合的路径和策略,要从国家利益、市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多元视角进行研究,而归根结底,保持国家利益、追寻市场利益的目的又可归结为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共利益。
有鉴于此,本刊第2期专题论文拟以“新闻业的融合与转型”为主题,刊发一组研究成果,诚邀国内外研究者投稿。来稿请遵循本刊征稿说明和格式规范。本次征稿的截止时间为2014年9月30日。被采用的论文稿酬为1500-2000元。
《中国新闻业评论》征稿说明
《中国新闻业评论》(China Journalism Review)是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全媒体研究院主办的新闻传播学学术辑刊,每年定期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凡探讨新闻与传播业前沿问题而未经发表的专题论文、调查报告和观察述评,均欢迎投稿。
审稿程序:
1.本刊收到来稿后,将由编辑委员会先作初审。如初步适合本刊,来稿将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评审。
2.如评审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本刊会把评审意见寄回,请作者参考修改后连同答辩说明再交回本刊。
3.如两位评审专家意见相左,本刊或会安排第三位评审专家参与评审工作,再由编辑委员会决议是否刊登。
4.在一般情况下,本刊会于收稿后3个月内奉覆采用与否。
5.投稿邮箱为:cjr2014@mail.sysu.edu.cn
注意事项:
1.来稿体裁包括专题论文、调查报告和观察述评等三类:专题论文要求理论概念清晰、文献运用扎实可靠、论述路径清晰缜密;调查报告要求数据采集来源明确,方法描述清晰完整,结果解读有章可循;观察述评要求对新近的传媒现象有敏锐观察和批判反思,论述形式可不拘泥于学术路径,但须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2.观察述评稿一般在10000字以内,专题论文和调查报告一般均以15000字为限。
3.本刊不接受已发表的中文论文及一稿多投的论文。
4.作者必须依照本刊的论文体例写作投稿。
5.来稿一经刊登,本刊将享有其刊登和出版之权利。作者不得把作品再投稿至其它刊物。
6.依国际学术惯例,曾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宣读的论文集视为未曾发表,欢迎赐稿。
7.本刊编辑委员会对论文刊登与否有最终决定权。
8.本刊不设退稿服务,请作者自行保留原稿。
《中国新闻业评论》来稿格式规范
1.论文封面(首页)
(1)根据匿名评审的要求,有关作者的所有信息只能出现在论文的封面中。封面需注明论文题目和所有作者的姓名、任职机构、职称、联络地址、电话、传真、电邮等。请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以便能接收样书。
(2)获得研究基金资助的论文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一般指允许标注1个项目。基金项目排在作者简介之后。
2.摘要(第2页)
摘要包括中文摘要、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等。中文摘要以200字为限,应包括研究问题、目的、方法、发现等。英文摘要以450字为限,应包括研究问题、目的、方法、发现等。中英文关键词各不超过5个。
3.正文
(1)子目
标题位置:置中,用黑体字。子题位置:靠左对齐。
次级子题位置:靠左对齐,以罗马数字(I、II、III、IV……)标示。
(2)段落
每段首行空两格(即第三个字位)。段落之间空一行。正文字体4号宋体,行距1.5倍。
(3)标点
标点须全角输入。使用中式标点符号:“”为平常引号;‘’为第二级引号(即引号内之引号);《》用于书籍及篇章标题,如《新闻学研究》。
(4)数字
一般数字(如日期、页码、注释号码、百分比等)采用阿拉伯数字。标题中的数字图表号码、中国传统历法日期等采用中国数字书写。
(5)翻译
征引外国人名、外文书籍、专门词汇等,可沿用原名。若采用译名,则须在正文首次出现处,附上外文原名于括号内。
(6)图表
1)标题置于图表上方,注记置于下方。
2)图表置于文中适当位置,超过一页者一般附录于参考文献之后。
4.引文注释规范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本刊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注释放置于文后(尾注)。注释序号用1,2,3……标识,全文统一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的右上角。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
1.非连续出版物
(1)著作
标注顺序及标点符号: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如“编”“编著”“主编”“整理”等)不可省略。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译者前用逗号,如有两个或以上译者,译者名字间用顿号隔开。
示例: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4页。
陈卫星主编:《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3-74页。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李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35-136页。
(2)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
郝晓鸣:《新闻学理论》,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范长江:《青年记者学会组织的必要和前途》,《范长江新闻文集》下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788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后记、附录
示例:
蔡元培:《蔡序》,徐宝璜:《新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6页。
2.连续出版物
(1)期刊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析出文献页码。
刊名与其他期刊相同,也可括注出版地点,附于刊名后,以示区别;同一种期刊有两个以上的版别时,引用时须注明版别;境外期刊需标注出版地点。
示例:
〔美〕马克?利维:《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1期,第8—15页。
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6年第1期,第17-46页。
(2)报纸
标注顺序:责任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示例:
蒋彦鑫:《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超24万个》,《新京报》2013年11月29日,A36版。
3.未刊文献
(1)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
李艳红:《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当代中国市场化条件下的城市报业与“农民工”》,博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4年,第67页。
徐美苓:《新闻乎?广告乎?医疗风险信息的媒体再现与伦理》,“中华传播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澳门,2004年7月。
(2)手稿、档案文献
标注顺序:《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藏所。
示例:
《管理申报新闻报办法》,1945年9月19日,档号6.3/19.10—2,国民党党史会藏。
4.转引文献
无法直接引用的文献,转引自他人著作时,须标明。
标注顺序: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原文献版本信息,原页码(或卷期),转引文献责任者:《转引文献题名》,版本信息,页码。
示例:
王韬:《弢园述撰》,《循环日报》1874年4月12日,转引自〔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增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97、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