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艳红

性别:

职称:博士教授

职位:教师

基本情况:李艳红,传播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研究兴趣与方向

数字新闻业研究,政治传播,新媒体文化研究

 

教育经历

2000-2004: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8-2000: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5-1998: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1-1995: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学术访问经历

2018-2019,中美富布莱特学者交换项目,宾西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访问学者。

2008-2009,中加学者交换项目,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传播学院访问学者。

2006,香港城市大学英语与传播学系,青年访问学者。

2006,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及台湾传播管理研究协会访问学者。

 

教授课程

-数字新闻业研究

-新闻业研究前沿

-新媒体与社会专题

-论文研讨与写作

-中外传播研究前沿

-传播学理论

-大众传媒通论

 

部分研究成果

  1. 李艳红、刘佳诺(2022)“人们为什么相信假新闻:假新闻信念的社会心理学解释”,《新闻界》(CSSCI)第8期。李艳红(2021)“生成创新:制度嵌入如何塑造新闻创新差异---对三家媒体数据新闻实践的比较”,《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第12期。
  2. 李艳红(2021)“学科范式·创新路径·拓展传统——厘清数字新闻学理论创新的几个问题”,《新闻记者》(CSSCI)第10期。
  3. 范英杰、李艳红(2020)“草根全球化、技术赋权与中国农村青年的非洲叙事:对三个快手主播的分析”,《国际新闻界》(CSSCI)第11期。DOI:10.13495/j.cnki.cjjc.2020.11.005
  4. 李艳红、范英杰(2019)“远处苦难的中介化:范雨素文本的跨阶层传播及其承认政治意涵”,《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第11期。
  5. 李艳红(2019)“公众批评与记者抗争: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业的问责与自治之辩”,《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第3期。
  6. 李艳红(2018)“理论很美,但未必是真理”,《治学例话——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品鉴》(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 李艳红(2017)“在开放与保守策略间游移:不确定逻辑下的新闻创新”,《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第九期。
  8. 李艳红(2017)“阐释记者主体性的尝试”,《治学例话——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品鉴》(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 李艳红,龙强(2017)“新媒体语境下党媒的传播调适与文化领导权重建:对人民日报微博的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2017年第1期。39(1):157-187.
  10. 龙强 、李艳红(2017)“从宣传到霸权:社交媒体时代‘新党媒’的传播模式”,《国际新闻界》,(CSSCI)第2期。
  11. 刘琛、李艳红(2017)在线视频与流行文化生产的互联网化:以万万没想到为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CSSCI),第2期。
  12. 李艳红(2016)“培育劳工立场的在线抗争性公共领域:对一个关注劳工议题的新媒体个案分析”,《武汉大学学报》(CSSCI)2016年第6期。90-103页,issn:1671-881X,69卷
  13. 李艳红、陈鹏(2016)“商业主义统合与专业主义离场:数字化条件下中国新闻业转型的话语形构及其构成作用”,《国际新闻界》(CSSCI),2016年第9期 P135-153.ISSN:1002-5685.38卷。
  14. 李艳红(2016) 对新闻业转型的话语分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11日。
  15. 李艳红(2016)《比较媒介体制》和《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载于《新闻记者》(CSSCI),2016年10月。
  16. 李艳红、龚彦方(2014),“作为反思性实践的新闻专业主义:以2009年邓玉娇事件为例”,《新闻记者》(CSSCI),2014。
  17. Zeng, Fanxu & Yanhong Li(2013).A Mission Beyond Journalism: Advocacy and Media Practices of Award Giving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6:4,419-435。
  18. 李艳红、杨梵(2013),“文化资本,传播赋权与艺术家都市空间抗争:以J市艺术区集体维权行动为例”,《传播与社会学刊》,2013,第3期。
  19. 李艳红,“重塑专业还是远离专业:从伦理和评价维度解析网络新闻业的职业模式(下)”,《新闻记者》(CSSCI)2013年第1期。
  20. 李艳红,“重塑专业还是远离专业:从认知维度解析网络新闻业的职业模式(上)”, 《新闻记者》(CSSCI),2012年第12期。第96到104页
  21. 李艳红,“以社会理性消解科技理性:大众传媒如何建构环境风险话语”,《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22. Yanhong Li, Communication as Labour.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Book Review),(2)2012.
  23. 李艳红、刘晓旋,“诠释幸福:留守儿童的电视观看研究-----以广东揭阳桂东乡留守儿童为例” 《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2011年2月第1期,第70到78页。
  24. 李艳红,“传媒产制的第三部门——北美和澳大利亚社区媒体的实践、制度及民主价值” 《开放时代》,2009年8月第8期,206卷,第5到32页
  25. 李艳红,“论商业化潮流中逆行的美国公用电视制度”, 《国际新闻界》(CSSCI),2011年8月第8期。第96到104页
  26. 李艳红,“我国新闻人的职业生涯路径缺失及展望”, 《南方电视学刊》2009年10月第5期。第39-42页
  27. Yanhong Li,(2008)。“Representing the Underprivileged? A Case Study of the News Media under Marketization and the Peasant Immigrant Labor Issue in Urban China”,in  “Free Markets, Free Media”,Asian Medi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entre. 48-58. 2008.
  28. Yanhong, Li, Explicating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a(Book Review),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SCI), (2) 2008年10月.第261到264页
  29. 李艳红(2007)。“传媒市场化与弱势社群的利益表达――当代中国大陆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收容遣送议题的报道研究”。唯一作者,《传播与社会学刊》,(ISSN 1992-1985)香港, 2007年第1期(总第2期),。
  30. 李艳红(2006)。“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广州城市报纸(2000-2002)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研究”。唯一作者,《中山大学学报》(CSSCI),(ISSN 1000-9639), 2007年第2期。
  31. 李艳红(2006)。“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两个个案分析”。唯一作者,《开放时代》(CSSCI),(ISSN 1004-2938),2006年第6期,pp.48-55。
  32. 李艳红(2006)。“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唯一作者。《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ISSN 1005-2577),2006年13卷第2期,pp.2-14,。
  33. 李艳红(2005)。“欧美传播研究视野中的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唯一作者,《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ISSN 1005-2577),2005年第2期,pp.48-55。
  34. 李艳红 (2003)。“政治新闻中的模糊表述:从中国大陆两家报纸对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事件的报导看市场化的影响”。唯一作者,《新闻学研究》(CSSCI),(ISSN 1016-1007),台北,2003年4月。169-199。

 

主要编著

《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副主编)(2014-2021),人民日报出版社。

《新媒体与新闻业:本土语境与理论前沿》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张志安、李艳红编著。

 

主要研究项目

  1. “全媒体传播工程实施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21-2024。
  2. “媒介体制与社会信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9-2022。子项目主持人。
  3. “西藏想象:从对西藏的影像报道看西方社会援藏心态的文化根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10-2012,主持人。
  4. 嵌入性共生”:1990年代以来新闻与公共关系职业的双重演进及危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2016。主持人。
  5. “当代新闻人员的职业生涯策略与发展模式研究:一种职业社会学视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07-2010。主持人。
  6. 微电影发展与管理研究”,省委宣传部打造“理论粤军”2014年度委托研究课题,2014-2016,主持人。项目编号:WT1426

 

主要获奖:

第十届(2021年度)全国新闻传播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第八届(2019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奖,中国新闻史学会,2017年。

第五届(2016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17年。

第三届(2014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15年。

中国新闻业研究年度十佳论文奖,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传播分会,(2016,2017,2019),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

2019年度《新闻与传播研究》十佳论文奖。《新闻与传播研究》学刊编辑部,个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