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付晓燕

籍贯:湖北黄石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青少年与媒介、新媒体素养、电脑中介人际传播、互联网创业、互联网与移民

联系方式:fuxiaoy3@mail.sysu.edu.cn

【社会兼职】

广州市青年互联网发展协会理事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01.9-2005.7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学士(网络传播方向)

2005.9-2007.7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传播学硕士

2007.7-2008.7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担任宣传干事

2008.9-2011.7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传播学博士

2011.7-2016.7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讲师

2016.9至今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副教授

【学术交流】

20098-20102月于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20123月于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20148-20158月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访问学习。

【科研成果】

一、主持项目 

1付晓燕,2013-2016,主持《新素养视域下的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3CXW032)
2付晓燕,2012-2015,主持《互联网使用与社会资本建构——一项基于中国网民网络社交行为的经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2YJCZH050   

二、发表成果

(一)论文类

Xiaoyan Fu, Yuan Wang(2016)Rethinking the Sense-Making of indigenous Political News from transnational drifters from MSD Theory,ICA 2016 Annual Conference,Japan, Fukuoka, Jun 6-13, 2016.

张煜麟,孔阳新照,付晓燕(2015)学前儿童阅读数字绘本Apps的新媒体素养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7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CSSCI收录)

张煜麟,付晓燕(2014)“开放新闻学”时代新闻编辑专业职能的变革,《中国编辑》, 2014年04期,(CSSCI收录)

付晓燕(2013), 《童年经验对青年网民“虚拟社交”行为的影响》,《青年研究》,2013年第5期,(CSSCI收录)

付晓燕(2013)《中国网民的“虚拟社会资本”建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CSSCI收录)

付晓燕,张煜麟(2013)《台湾“社区传播”研究的观念流变》,《国际新闻界》,2013第9期(CSSCI收录)

付晓燕,刘烨(2013)《微博新闻的“新浪模式”与“腾讯模式”对比研究》,《中国出版》,2013年第17期(CSSCI收录)

付晓燕(2013)《SNS使用对青少年社交行为的影响》,《中国青年研究》,2013第2期(CSSCI收录)

付晓燕(2013)《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与社会资本建构》,《湖南社会科学》,2013第2期(CSSCI收录)

付晓燕(2012)《SNS使用与社会资本建构》,《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6辑)》,2012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彭兰,付晓燕(2011)《ICT与社会资本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期(CSSCI收录)

付晓燕(2010)《社交网络服务对使用者社会资本的影响》,《新闻界》,2010年第4期

付晓燕(2010)《媒介融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其对新闻教育改革的启示》,《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付晓燕(2009)《BBC官方网站在媒介融合中的角色与作用》,《中国记者》,2009年第8期和第9期

付晓燕(2009)《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8期(入选新闻与写作特刊《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

付晓燕,(2009)《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策略探析》,《中国网络传播研究》辑刊(第3辑)2009,浙江大学出版社

付晓燕(2008),《BBC的“创造性的未来计划”》,《新闻战线》,2008第4期

付晓燕(2007),《电子杂志视觉传达特点与设计方法》,《中国编辑》,2007第2期

付晓燕(2006),《新浪网络新闻模式初探》,《新闻爱好者》,2006年第12期

付晓燕(2006),《电子杂志的制胜之本》,《网络传播》,2006年第12期

付晓燕(2006),《互联网是BBC的未来》,《网络传播》,2006年第11期

【开设课程】

《新媒体创业实务》、《青少年与媒介》

【获奖情况】

2013年  国际传播学会(ICA)2013年区域大会(上海)最佳论文奖(Top Paper Award)

2013年  南京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中行奖”

2012年  论文“童年经验对网民虚拟社交行为的影响”获2012年中国新媒体年会澳门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澳门大学。